自然界的運作是一個循環模式。
太陽的熱力把水從大地蒸發,水氣升到高空,冷卻後成為小水點,小水點積聚成雲;其後降雨或下雪把水還給大地,過程中水亦同時被淨化。
氮循環較水循環複雜。雷電、豆類根部的根瘤菌及泥土的微生物可以把大氣的氮(N2)轉變成氮化物(NO3-,NH3, NH4+),腐生菌及真菌把含氮有機物,如蛋白質氧化分解生成氨(NH3)及銨鹽(NH4+),土壤中的硝化細菌其後把氨(NH3)轉換成可被植物吸收的硝酸鹽(NO3-),而銨鹽(NH4+)可被亞硝化菌和硝化菌,依次轉變成亞硝酸鹽(NO2-)和硝酸鹽(NO3-);土壤中的硝酸鹽(NO3-)在缺乏氧氣或是土壤酸化時,被某些真菌或細菌轉變為氮(N2),釋放至大氣中,完成氮循環。
生物排出的二氧化碳被綠色植物吸收,透過光合作用,二氧化碳及水轉化成其他生物的必需品 – 氧氣及碳水化合物;氧氣經生物呼吸後再變為二氧化碳。
所有生物的排泄物及遺骸被蠕蟲、真菌及細菌分解,養份繼而被植物吸收,最終變成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及可供動物食用的物質。
上述四個例子是永續的好例子。自然界並沒有廢物,整個運作是“從搖籃到搖籃”的模式。生物排出的二氧化碳是植物的禮物;植物排出的氧氣是其他生物的禮物。生物的排泄物是蠕蟲的食物;蠕蟲的排泄物是植物的養份。這個循環模式只倚靠太陽能去推動,亦沒有產生毒害環境的物質。
“拿、造、棄”是現代製造業的運作模式。
原料及能源是從資源豐富的國家開採,輸送到人力資源低廉的地區,如中國、越南、印尼,加工成各種壽命短暫的製成品,然後運到富裕國家或地區,如美國、歐洲、香港,在那裡貨品使用後被棄置;或未經使用就棄置,最終埋葬在堆填區或以垃圾焚化爐燒毀。
以典型運動鞋為例,時款運動鞋主要原料是以石油為基礎的聚酯(polyester)和聚氨酯(Polyurethane)。石油是一種有限的資源,勘探、鑽井、舖設油管及提煉過程亦污染環境;合成聚酯和聚氨酯在自然條件下極難分解,在堆填區需要幾十年去降解,焚化亦會產生有毒的氣體,如二氧化氮(NO2)及氰氫酸HCN)。運動鞋生產商在賺取大量利潤之餘,卻毫不考慮污染環境及處理廢物的代價。此外,生產運動鞋亦是一項勞工密集及厭惡性高的工業,製造過程需要使用一些毒性高及易揮發的黏合劑,發展中國家的工人往往會因此而賠上健康。當消費者穿著舒適及時款運動鞋時,生態環境及工人的傷害卻日益增加。
另一個例子是樽裝飲品,兒時無論是汔水、牛奶或調味品,都有按樽的安排,回收的玻璃樽清洗後會重用。近年,物質豐富了,玻璃樽便變成「廢物」!香港環保署推動生產責任制多年,但不知何時落實到玻璃樽!
發泡膠盒、塑膠餐具及纸餐墊是快餐文化的產品,無論堆填或焚化都帶來不同程度的污染。兒時帶銻煲到大排檔買雲吞麵仍歷歷在目,不知人類何時會醒覺,重拾節約文化。
零食包裝袋及紙包飲品盒是由合成物料造成,主要是紙張、塑膠和金屬薄膜。要回收就困難重重,因為要分開不同種類的薄膜及分離薄膜的不同成份既困難亦昂貴。直至現在,香港環保署仍沒有呼籲市民回收包裝袋及飲品盒!
上述四個例子是現代製造業線性運作的常態。科技人員在研發新產品時不會考慮廢物對生態環境的衝擊;生產商亦毫不考慮處理污染、廢物的方式及成本。“拿、造、棄”每一階段都耗費大量不可再生的能源及產生毒害環境的物質,因而引發二十一世紀人類要面對的種種嚴峻問題,如溫室效應、污染、森林開伐、土地退化、食水短缺及物種滅絕。這種”從搖籃到墳墓”的生產模式亦會耗盡地球有限的資源,「用完即棄」的文化肯定不能永續。
「我們給子孫留下什麼?」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梁社祺
Re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