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守則

1. 種植文化
  • 人乃大自然的一部份,應尊重萬物,與萬物和諧、共生、互動及演進,並配合大自然循環及週期
  • 應保障土地、作物、人及生態的健康
  • 應維護生物多樣性
  • 以達致食物及養分的自給自足為目標
  • 以永續為綱,不浪費資源,減少能源消耗,盡力把資源保留在農場內
  • 以公教為本,著重愛的實踐
2. 種植守則
2.1 野草
  • 野草乃大自然一部份,自有其價值及對環境的貢獻,只是有時野草會影響作物收成而需要作出處理
  • 現代的耕作方式反而加速了野草的生長,如不斷翻土及裸露大面積的土地
  • 建議暫時有限度地使用物理方式清理野草以保障作物的收成,並減少翻土、以有機護蓋物(mulch)及於作物附近種植綠肥以減少野草生長,但不支持用非有機護蓋物,如膠布等
  • 探索並改良耕作方式以減少野草對作物的影響,如免掘耕種、食物樹林等等
2.2 害蟲、病菌
  • 蟲、菌乃大自然一部份,大自然自有其平衡之道。
  • 人類單一種植、選種及使用農藥滅蟲/菌卻是做成害蟲及病菌增加的主因
  • 反對以化學合成的農藥滅蟲/菌
  • 不支持以任何方式滅蟲/菌
  • 建議有限度地保護作物以保障收成,如套瓜袋
  • 建議使用不同方式減少害蟲及病菌對作物的影響,如
    • 維持健康的土地,自會生長出能抵抗害蟲及病菌的健康植物
    • 輪種
    • 間種
    • 多樣化種植
    • 種植驅蟲植物
    • 適時種植
2.3 土地肥力
  • 著重維護土地健康,以土地肥力自給自足為目標,並不支持依賴外來的肥料及有機質以補充土地的肥力
  • 由現實到理想的過渡
    • 建議初期有限度引入外來合規格的有機肥料,維持某程度的出產以培養食物自給自足及分享的習慣
    • 逐步增加土地有機成分,培養健康、肥沃及平衡的土地,方法如
      • 使用有機護蓋物(mulch)
      • 休耕
      • 種植綠肥
      • 種植深根及多年生植物
      • 以農場本身及附近的植物制作堆肥
  • 支持以廚餘及其他有機物制作堆肥以用於市區盆栽種植的肥力補充,達至養分的循環,但需要了解廚餘及外來有機物本身的潛在風險,如基改、殘餘農藥、抗生素及重金屬等等
2.4 作物
  • 建議初期以種植本地及華南地區合適的作物為主,對植物增強認識後逐漸改以種植本土原生植物為主
  • 避免引入外地品種,除非證實其對環境沒有不良影響
  • 促進生物多樣性
  • 促進食物營養及平衡
  • 盡量採用鄰近地區出產的種子,並開始建立本地種子庫以減少依賴種子公司及挑選本地原生強健的品種
2.5 耕作器械
  • 以人力操作的器械為主
  • 除了特殊需要,盡量不使用石化能源推動的機械
(draft version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