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往內地旅行,在雲南一古鎮看見村民在三口水井旁幹活,三口水井從高到低分三級,以水道相連,井水順地勢流淌(圖一) 。根據村民解釋,從高到低第一眼井為飲用水,第二眼清潔食物,第三眼則用作洗衣和其他清潔用途。因三眼井按地勢而成,以村規民約指定各井用途(圖二) ,下井水不會污染上井水,可供給不同需求者同時使用,既節約又環保。當下非常佩服古人在逆境求生的智慧,在乾旱地區充份利用稀有的水資源。
另一次往澳紐旅行,適逢兩地因天旱而限制用水,在澳洲朋友家寄住時看見浴室裏長期擺放一水桶盛水,好奇之下詢問友人,原來水桶是用來盛載沐浴時從花灑最先流出的冷水和調較水溫的水,儲起的水可作清潔用途,以節約用水。其後在紐西蘭一青年旅館亦察覺類似情況,看見住客清洗餐具時,先用清潔液在一膠盆內清潔餐具的污漬,然後才開水喉沖洗餐具,沖洗餐具後的水則以同一膠盆盛載,留給下一使用者作清洗污漬之用。此時不禁感慨歎,在澳紐等地大物博的先進國家也要制水,香港人也當真很幸福,有來自東江源源不絕的自來水,而水費亦相對便宜。卻正因如此,很多人便不懂珍惜,甚或浪費用水。
其次,我們除了仿效在紐西蘭旅館學到清潔餐具的方法外,亦調節了清潔餐具的先後次序和時間,盡量儲起多些餐具一起清洗,這樣便可減少整體用水。先處理較少肥膩的茶具,再用清洗茶具的水來清洗肥膩的餐具,這樣便可以避免使所有餐具都變得肥膩而需要更多用水。
最後,我們在清潔食物時亦分開了類別和次序,嘗試用同一盆清水,先後清潔不同的蔬菜。首先清潔較易處理的蔬菜,如蕃茄豌豆等。然後,清潔其他葉菜。最後,可按情況清潔一些不太肥膩的肉類或魚類,亦可清潔根莖類等蔬菜上的泥污,如薯仔蘿蔔等。這樣,便可一水三用,減少用水。
鍾梁秋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