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纓丹屬常綠半蔓性小灌木,莖具有逆向的銳剌,全株含剌淚性異味,有超強的適應力,隨處可見。馬纓丹莖葉與果實均有毒,一般鳥類食其果實不會有問題,若人誤食,過量會頭痛發燒,嘔吐等。它花期長,花色多,是蝴蝶主要的蜜源。
|
|
|
貓鬚草花如其名,細長的花絲伸出花冠外像貓鬚。去年有農友種過貓鬚草,今年疏於打理,它卻又從雜草中冒出頭來。乾燥葉片可泡茶,俗稱為爪哇茶。根據香港中草藥大全,貓鬚草有利尿、抗腫瘤、抗炎抗菌、抗氧化、降血壓等作用。
|
Tuesday, September 29, 2015
園內中草 - 九月篇
園內香草 - 九月篇
龍萵,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上莖直立叢生,要求充足陽光土地濕潤均勻。法國種龍萵可作烹飪用途。繁殖可用分裂移植,因種子難以成長。據說龍萵能有效治療失眠,將龍萵葉風乾後,浸泡在煮沸的水40分鐘,在睡前一句鐘喝下便成。
|
|
|
田園裡有株紫蘇持別喜愛,葉邊緣具粗鋸齒,面青背紫,微微捲起,有層次有動感,它睇得又使得:含豐富礦物質和維生素,具有抗炎、食品保鮮和殺菌作用;又可以佐饍提味,跟魚肉和羊肉是絕配,又可以煲粥泡香葉茶等,妙用無窮。
|
改變消費的模式,令世界變得更美好
近期敍利亞難民大量湧入歐州,尋求政治庇護,或追求更好的生活。各方反應不一,大都是嘴裏説同情,但實際上都惶恐難民會攤薄本土社會資源,紛紛落閘拒收。究其原由,除了政治動蕩外,氣候變化也極可能是其中一個主因。當富饒的地方不斷乾旱下去,我們可能會看見更多更多類似敍利亞的情況呢!發達國家的消費模式,就是氣候暖化的元兇,那麼,究竟是難民搶奪富國的資源?還是恰恰相反?
自古貧苦人始終佔世界總人口絕大多數。瑞士信貸2014年《全球財富報告》,全球10%最富有人口控制着大约87%的財富?不禁要問是否富人智商比窮人高出好幾十百倍,又或比窮人千倍勤力,令他們享有較多的資源和政經權力?諷刺的是窮人被剝削,反過來還要對富人的慈善捐助百般感謝。假若能建立一套健全公平的社會經濟體制度,能藏富於眾人,讓各人有機會依靠自己的天賦能力,獲取財富,享用資源。到頭來,中產的應佔大多數,不幸的窮人應佔小數才對。
所有國家,都期望經濟每年有所增長,公司盈利也要年年加,做不到的就要被質疑管治能力,要想辦法改善。但是,大家有否懷疑這期望是否合理?是否可以持續發展?無止境的增長,就是要對地球資源不斷苛索,要達標一是人口膨脹,增加需求;一是不斷製造新産品,鼓吹浪費。人類的不斷膨脹就像史前的恐龍巨獸,吃光地球上所有弱小生物後,自己也難逃滅絕命運!
教宗方濟各在《願祢受讚頌》通諭中提出的核心問題:「我們這一生的目的為何?我們為甚麼目標而工作而奮鬥?」個人認為人生目的就是按照天主的意思,耕作和守護這所伊甸樂園,令衪所有的受造物,都能自然平和在園裡繁衍。天主創造的萬物,眾生平等,都有權享用地球的資源如氣候、水、土地等。人,只是其中一份子,絕非高高在上,更没有對其餘物種操生殺之權。既然資源有限,但資源配置嚴重失衡,最直接方法莫如回歸簡約儉樸生活,各人只取其所需,讓資源重新調配,惠及更多貧苦的兄弟姊妹。
此刻教宗正出訪美國,為窮人、為氣候變遷發聲,並企圖說服美國,接納更環保的生活方式,在累積財富的同時,亦必須對氣候變化採取負責任的對策。作為天主教徒,請不要妄自菲薄,我們絶對可以從改變自己消費的模式,令世界變得更美好!
梁德敏
旅遊與生態。所思所感
因『減碳排』理念而堅持了三年半不乘搭飛機,終於再踏上旅途,探索別處的生活文化。旅遊於我來說,是為突破熟識的環境和習慣,尋找、了解、和體驗另一些可能性。回港第一天上班,重投這社會日常的洪流,看著街上行人的有序及因循,怕又再失去那份抽離感,很想保留一份旅者情懷,用好奇和新鮮感,觀看這片土地和社會生態。
或許這次旅遊是我下意識地以行動回應教宗方濟各有關生態危機的通諭:與慣常的安樂窩切割,迎向新事物的沖激,突破往常的自我設限,實踐不同的生活方式。失去了香港城市理所當然隨手可得的『方便』後,又要適應異地的氣候、時差、語言、飲食習慣、生態環境;長途跋涉中挑戰自己的體能和能力的限制;更珍惜的是與當地人及不同社區,面對面的深度對話和交流。
人類霸佔了土地資源,表面上以國界和族群區分,實質是社會財富階級利益及意識形態的對立。是有資源羣體的不繼掠奪,及缺乏資源羣體的無助無奈。這亦是中層中產須反思定位的非常時期,尤其是當感受到之間的張力而不能視若無睹。
教宗急切的呼籲,不再重覆盲目消費的陋習,減少傷害地球的生活模式。個人活得很『在地』之餘,同時聯結不同的社區羣體,與各地的世界公民結連。更大的考驗是,在相信有共同理念但推廣多元的團體內,學習聆聽和溝通。深度聆聽、深度體驗、通過互相尊重的溝通對話,打破成見和偏見,求同存異,合力應付生態危機及極端氣候的威脅。
旅遊是吾類欲活出環保理念的城市人的矛盾,或許旅遊並非只是純消費,亦不必要碳排,旅遊可以是一種心境和處事態度。我們從來都不是大地的主人,在大自然的威力下人類是何等渺小。重要的是保持旅者心態,每天有意識地生活,在地球上只留下足印和記憶,帶走所有自己曾製造的垃圾,不要把爛攤子留給下一代。
有機會再與大家分享我的旅遊體驗。
李穎明博士
心理學家
7.9.15
I went
into the woods, to explore what nature has to teach, intended to live life more
deliberately.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