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減碳排』理念而堅持了三年半不乘搭飛機,終於再踏上旅途,探索別處的生活文化。旅遊於我來說,是為突破熟識的環境和習慣,尋找、了解、和體驗另一些可能性。回港第一天上班,重投這社會日常的洪流,看著街上行人的有序及因循,怕又再失去那份抽離感,很想保留一份旅者情懷,用好奇和新鮮感,觀看這片土地和社會生態。
或許這次旅遊是我下意識地以行動回應教宗方濟各有關生態危機的通諭:與慣常的安樂窩切割,迎向新事物的沖激,突破往常的自我設限,實踐不同的生活方式。失去了香港城市理所當然隨手可得的『方便』後,又要適應異地的氣候、時差、語言、飲食習慣、生態環境;長途跋涉中挑戰自己的體能和能力的限制;更珍惜的是與當地人及不同社區,面對面的深度對話和交流。
人類霸佔了土地資源,表面上以國界和族群區分,實質是社會財富階級利益及意識形態的對立。是有資源羣體的不繼掠奪,及缺乏資源羣體的無助無奈。這亦是中層中產須反思定位的非常時期,尤其是當感受到之間的張力而不能視若無睹。
教宗急切的呼籲,不再重覆盲目消費的陋習,減少傷害地球的生活模式。個人活得很『在地』之餘,同時聯結不同的社區羣體,與各地的世界公民結連。更大的考驗是,在相信有共同理念但推廣多元的團體內,學習聆聽和溝通。深度聆聽、深度體驗、通過互相尊重的溝通對話,打破成見和偏見,求同存異,合力應付生態危機及極端氣候的威脅。
旅遊是吾類欲活出環保理念的城市人的矛盾,或許旅遊並非只是純消費,亦不必要碳排,旅遊可以是一種心境和處事態度。我們從來都不是大地的主人,在大自然的威力下人類是何等渺小。重要的是保持旅者心態,每天有意識地生活,在地球上只留下足印和記憶,帶走所有自己曾製造的垃圾,不要把爛攤子留給下一代。
有機會再與大家分享我的旅遊體驗。
李穎明博士
心理學家
7.9.15
I went
into the woods, to explore what nature has to teach, intended to live life more
deliberately.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