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ly 18, 2015

鬧水”慌”

        生活在今日的香港,只要扭開水喉,食水便會源源不絕流出來、唾手可得,漸漸地很多人便覺得這是理所當然,不懂珍惜。也許,我們太容易擁有,亦擁有得太多,以致危機逼近眼前也察覺不到,還經常在浪費,在丟棄,從沒有想過會「鬧水荒」。
        事實上,香港新的一代絕少因鬧水荒而經歷過「制水」的苦況,對上一次制水,已經是34年前了。可是,我們的田園在過去的幾個月卻因為鬧水荒而鬧水「慌」。
        香港在過去的冬季異常乾旱,春天的雨水亦比正常的少,加上雨水多數落到東部沿岸,田園一向依賴作灌溉的水溪早於2月已呈乾涸,水井亦只能提供少量帶有沙泥的水,莫說用來清潔,連灌溉也略嫌污濁。縱使如此,我們也不得不好好利用此僅有的水資源,並用盡所有方法去開源節流。
        開源方面,我們試圖尋找新的水源,包括重用棄置了的水井,並沿水溪上游尋找穩定水源。節流方面,我們決定停止清潔工作手襪,減少冲廁用水,並收集所有污水,留起作灌溉之用。畢竟水資源有限,我們建議園丁節約用水,重點灌溉幼苗及新移種的植物;已經茁壯成長的植物汲水能力較強,短時間不灌溉也影響不大。我們還建議園丁多用乾草覆蓋泥面,減少翻土,避免讓大面積土地暴露於陽光下而加速水份蒸發。
        這個訊息很快傳到一眾園丁,當年鬧水荒的情節也就重現眼前,雖然聽不到「樓下閂水喉」的一句對白,但各人面對水荒的複雜心情和應對的方式卻歷歷在目。水泵一啟動,多條水喉同時打開,由於水量不足而令到水壓不夠,井水抽不上來,各人心切呵護自家植物之情一一浮現眼前,恨不得叫聲:「隔離閂水喉!」好讓自己的小菜苗能分配到足夠水份來渡過難關;亦有人為了讓小菜苗能汲取更多水份,給周邊泥土盡量澆水。很快,井水抽乾了,水喉沒水了,失望之情充斥田園,大家都不知所措;一時間,鬧水「荒」變成鬧水「慌」。田園「制水」期間,每人都各出奇謀,能夠盛水的器皿,如膠樽、鐵罐,甚至浴缸、臉盆都派上用場,能多盛一點就一點。 
        當年制水,有人為了爭取用水而爭吵對罵,甚而大打出手。尤幸不愉快的事情並沒有出現在田園,反而大家本著愛主、愛人、愛大地的精神,互相幫忙,互相合作,成功渡過難關。五月份的幾場大雨,再為大地帶來了生機。
        經此一歷,相信大家都領略到水資源的珍貴。古人每一滴水都盡量物盡其用,想出了三眼井的設計,最高的一口井作飲用,多出的水流到下一口井來洗菜,洗菜後的水流到第三口井來洗衣,水盡其用。今日香港不再用井水,但是我們在家仍可仿傚古人之節儉,盛下洗菜水用來洗地,洗地後的水用來沖廁,不就可以省下點水和水費嗎?還可保護環境呢!


鍾梁秋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